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

日誌

96年1月16日住院--中午12:15來-主治醫師 王振泰 住院醫師 曾


  1月17日-晚10:00-作核子磁振檢查


1月19日--洋蔥假單胞桿菌  Burkholdera cepacia degrades


1月23日--核醫檢查 骨科林醫師來


1月25日--核醫檢查


1月29日--發燒37.9度 換抗生素


1月30日--開刀--把裡面的鐵板拿出


2月10日--下午2:30與姊姊、子孫聚餐 17:30至竹子湖晚餐


2月13日---晚8:00正君與女友來探視


2月18日---下午先回家 晚7點至力霸飯店尾牙聚餐發紅包


2月20日---與老婆坐捷運至淡水玩


2月23日---驗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換藥


2月24日---因昨晚至今發高燒發癢早上再換幾前藥 天 中午由王醫師換藥


2月25日---因發高燒再換藥 (威洛速 Moxifloxacin)


3月1日----晚做磁振掃瞄(MRI)


3月2日---晚7:15林繼昌醫師來說明


3月7日---早8:15 骨科張志豪醫師來


3月11日---早 改吃一顆威洛速


3月12日---午 改服4顆Clindamycin 利達信黴素(每6小時)


3月13日---因出疹晚停服


3月14日---晚改服Baktar(飯後、睡前各二顆) ,物理復健師來教運動


3月15日---早 停服


3月15日----下午2:00皮膚科醫師來,疑是濕疹引起過敏 ,物理復健師來教


3月15日----晚十一時起服4顆Cindaycin利達信黴素(每6小時)


3月17日----早10時出院


4月3日----住台大舊院址6E--20-3


4月26日----改藥--ZYVOX-600mg--早9時 晚9時


5月8日----出院


7月10日---住台大舊院6E--22-3      住院醫師--黃興耀


7月11日---早11時開刀




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

最佳網站

長宏的樂活漫遊http://vjgghlll.blogspot.tw/



登山樂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ryGvYT2WFRmO2OeKVo9B7lA-/


來爬山吧http://www.keepon.com.tw/


投資系統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fund-steven/article?mid=1418&prev=1591&next=1412&l=f&fid=16


活力藥師網http://www.liverx.net/


卡提諾王國 - 最用心的網路社群http://ck101.com/forums/


微風論壇 台灣人氣bbs論壇社區http://bbs.wefong.com/index.php


旅記網站聯合入口http://www.waytogo.idv.tw/


紅蘿蔔蹲 有機園地http://tw.user.bid.yahoo.com/tw/show/auctions?userID=redrobertt&f=&s1=&o1=&catID=&catIDselect=&clf=&at=true&u=redrobertt&apg=2


起中文網原文 http://www.cmfu.com/


鉅亨網http://www.cnyes.com/chn/stockcenter/index_stock.htm


美食地圖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uisinemap&list=1


骨髓炎

 

前言


骨髓炎其實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。根據文獻記載,公元前3,400年,在埃及木乃伊身上,便有罹患脊椎結核的證據。中國的三國演義一書,曾記載三國時代的名將關羽,上臂骨中箭,併發感染,名醫扁鵲為其刮骨療傷,這應是骨髓炎接受外科治療,最早的文字描述。然而,醫學上對於骨骼感染有正確的關念,還是在十九世紀後期,巴斯德(Pasteur)和柯霍(Koch)等人,建立微生物學的基本學理,以及倫琴(Roentgen)發明X光以後,才逐漸確立。至於有關肌肉骨骼系統感染的論文或教科書,絕大多數皆是出現在二十世紀以後。


十世紀初期,醫生對骨髓炎的治療仍束手無策,死亡率及後遺症均甚高。一直到1950年代,抗生素發明以後,肌肉骨骼的感染疾病的治療,才有長足的進步。近三十年來,由於人工關節植入物的普及,抗藥性細菌的產生,免疫抑制病人的增加,又為骨科感染增添無數的新問題。


「骨髓炎」的英文字「Osteomyelitis」,是由三個拉丁文﹕骨骼(osteo)、骨髓(myel)和發炎(itis)所拼成。因此顧名思義,它是一種發生在骨骼及骨髓腔的感染性發炎。可引起骨髓炎的致病微生物包括﹕化膿性細菌 (pyogenic bacteria)、結核桿菌 (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)和黴菌 (Fungus)。在台灣地區,最常遇到的還是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骨髓炎。偶而會遇到結核桿菌引起的骨髓炎。鰴菌引起的骨髓炎則非常少見。


細菌引起的骨髓炎,若依其發作症狀的急緩,可以分為「急性骨髓炎」和「慢性骨髓炎」。若依其致病的原因,又可區分為「血因性骨髓炎」和「外傷性骨髓炎」。


急性血因性骨髓炎(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),比較常發生於衛生、營養落後地區的小兒。最常發作的部位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,金黃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是其最常見的病菌。近年來,台灣地區,因為衛生及營養進步,小兒的急性血因性骨髓炎已大為少見。急性血因性骨髓炎,若早期診斷,早期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,大多可以得到良好的結果,僅有少數會成為慢性骨髓炎。


外傷性骨髓炎(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)是發生於開放性骨折,或骨科手術後感染的一種併發症。其致病細菌的種類比較複雜,可以是革蘭氏陽性細菌、革蘭氏陰性細菌,或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。外傷性骨髓炎是目前台灣地區,慢性骨髓炎的主要原因。任何原因造成的慢性骨髓炎(Chronic osteomyelitis),皆是骨科醫師視為畏途的棘手的病症,需要積極的外科及抗生素治療,才會痊癒。


臨床表現(Clinical Picture)


骨髓炎感染通常首先侵犯骨髓腔(marrow cavity),其產生的膿液可經由哈佛氏和佛克曼氏管(Haversian and Volkmann canals)進入骨膜下腔 (Subperiosteal space),骨膜一旦破裂,感染還會擴散至周圍的軟組織。骨膜如果被骨膜下腔的膿液剝離,則其局部下方的皮質骨 (Cortical bone)會因為來自骨膜的血液供應被斷絕而壞死,形成死骨 (Dead bone; Sequestrum)。如果死骨太大,它會先和原本相連接的活骨分離,然後才慢慢被破壞。死骨通常會逐漸被破骨細胞 (Osteoclast)和肉芽組織分解吸收。由於死骨本身己經沒有血液供應,在X光片上,其影相與周圍有血液供應的活骨相比,看起來比較緻密 (dense)。


急性骨髓炎發生時,病人首先感到患部骨骼輕微地壓痛(Tender),然後發生高燒、畏寒、患肢疼痛、行動困難等全身症狀,繼之,紅腫熱痛等局部症狀癒會更加劇烈。如果未能及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,其感染會擴散至軟組織,產生軟組織膿腫。在1950年代以前,急性血因性骨髓炎的死亡率,曾高達20%,併發症高達50%,自青黴素等抗生素開始使用以來,其死亡率幾乎已接近零。


慢性骨髓炎進行時,通常僅是一個不癒合的傷口,持續地有分泌物,有時會自動封閉,但是不久又開始流膿,如此重覆發作。疾病的時間可以是幾個月到幾年。在不發作時,也許並無任何症狀,只是局部皮膚較幽黑、薄弱,或有若干疤痕而己。附近的肌肉因瘢痕有時會造成鄰近的關節攣縮。有時在身體抵抗力較低時,會突然又復發急性骨髓炎的症狀,如此,經年無法痊癒。它有時會影響骨骼生長,破壞骨骼組織,造成病理性骨折,產生肌肉攣縮,如果經數十年,還可能產生澱粉樣變性,或類上皮癌等併發症。


血液學(Hematology)﹕


急性期的血液學檢查,最常見的是多形核白血球增多,紅血球沈降速率(ESR)增高,C反應蛋白(CRP)升高,或輕度貧血。慢性期上述數值可能不一定會升高。在治療中,前述的檢驗值回復正常值,是良好的徵兆。


放射學(Radiology)﹕


急性血因性骨髓炎的初期X光片,在患肢骨骼附近可發現軟組織陰影(Soft tissue shadow)增大。大約發病十日左右,可見骨膜下新骨增生(Subperiosteal new bone formation)。接著依病情的時間長短及惡化的程度,可能會有骨質疏鬆(Osteoporosis)、骨質破壞(Bone destruction)、死骨(Sequestrum),甚至病理性骨折(Pathologic fracture)產生。


對於比較複雜,或為時已久的慢性骨髓炎,例如﹕手術後或外傷後的骨髓炎,經久不癒的血因性骨髓炎等,應詳細比較過去和現在的X光片,有時需要斷層攝影( Tomography)或電腦斷層攝影( C T Scan)的協助,找出死骨(Sequestra)和骨廔孔(Cloacae)的正確位置、大小和形狀,軟組織感染的範圍,作為清創手術的參考。核磁共振攝影(MRI)是近幾年被廣為使用的檢查,費用較貴,可用於骨髓炎的早期診斷,或與局部纖維化組織,蜂窩組織炎,腫瘤等疾病,作鑑別診斷。


核子醫學(Nuclear medicine)


核子醫學應用在骨髓炎的檢查,最主要的是鎝(99mTc)、鎵(67Ga)和銦(111In)三種同位素的核子攝影。鎝早自1971年,就被廣泛用於骨骼系統的檢查,鎵的使用也超過十年,銦是近年來才被採用。鎝依注射後時間的先後,可判斷患部血流量(Blood flow)和造骨細胞活動度(Osteoblastic Activity),間接判斷是否發炎。鎵可以吸附在白血球、細菌或蛋白質豐富的組織上。銦在25分鐘內,75%至95%可吸附在白血球上,(鎵僅少於6%吸附於白血球)。理論上,銦是偵測感染組織較理想的物質。但是它的費用最高,操作比較繁複,反而較少被使用。


鎝,費用最低,應用於急性骨髓炎的檢查,也相當靈敏,目前仍是使用最多的檢查。它的缺點是缺乏特異性,因此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骨骼發炎,無法明確區分。鎵和銦通常使用於較複雜的骨骼發炎。例如手術後或外傷後的骨髓炎。臨床上,可將鎝與鎵或銦兩者合併使用,以提高偵測感染的成功率。


細菌培養(Culture)


急性血因性骨髓炎的病患,大約半數左右,可經由血液培養檢驗出致病細菌﹔絕大多數,經由膿液培養,可以檢驗出致病細菌。慢性骨髓炎的病患,由表面傷囗或廔管(Sinus tract)作的細菌培養,往往不可靠。在深部傷囗緊鄰死骨的肉芽組織,作細菌培養或活體組織檢查(Biopsy),才能找出正確的致病細菌。為避免時間耽誤,造成檢體中的細菌死亡(尤其是厭氧菌),所採得的檢體必須立刻送至檢驗室。


一旦找出致病細菌,應繼續作抗生素敏感度測驗(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),並定量出其最低抑菌濃度(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),和其最低殺菌濃度(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),作為使用抗生素的依據。


 


治療(Treatment)


() 急性血因性骨髓炎


常見於小兒,其好發部位是長骨的metaphysis,尤以股骨和脛骨最常見。近年來,成人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,尤其是抵抗力較低的老年人,或免疫疾病相關的病人。他們較少發生於長骨,而多發於脊椎椎體。最常見的致病細菌是金黃葡萄球菌,它們可能來自不自覺的感染源,或已知的皮下膿腫、顱竇發炎、肺炎、扁桃腺炎、咽後膿腫、心臟瓣膜感染等所引起。鏈球菌亦會產生血因性骨髓炎,以A族和B族最常見。雖然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,在近二十年來,有顯著的增加,但除了老年人併發尿路感染的骨髓炎以外,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的血因性骨髓炎,還是較少見。


大腸桿菌、克雷白氏菌屬肺炎桿菌、沙門氏菌、綠膿桿菌,偶而也會產生血因性骨髓炎。綠膿桿菌是有注射藥癮者的骨髓炎的常見病菌,好發於脊椎和骨盆。少見的微生物,例如念珠菌(Candida)或麴(Aspergillus),偶而會使免疫力較低、長期由中央靜脈供給營養的病人,產生骨髓炎。早期文獻記載,鐮形細胞貧血症病人,較易得骨髓炎,其最常見的致病細菌為沙門氏菌,但較新的文獻顯示,葡萄球菌仍是最常見的致病細菌。


大多數的急性血因性骨髓炎,僅需抗生素治療及內科支持治療,毋需外科手術治療。治療時,應採用殺菌性(Bactericidal)抗生素長期靜期脈注射4至6週以上,才能得到較高的成功率。近年來,有些學者主張,短期(1至2週)的抗生素靜脈注射,待急性症狀消失後,改用口服抗生素4至6週,也會有同樣的治療效果。使用口服抗生素時,一定要注意病人的配合度,並且要定期作血液偵測,確定體內有足夠的抗生素濃度。


對於臨床診斷為急性血因性骨髓炎的病人,作完微生物培養的血液及局部膿液抽吸(Aspiration)的檢體採取即給予抗生素靜脈注射。可以先給予Penicillin類或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靜脈注射,涵蓋最常見的金黃葡萄球菌和A族及B族溶血性鏈球菌。之後,可根據微生物培養報告,作必要之修正。由於大約85%的金黃葡萄球菌對Penicillin-G有抗藥性,若已知金黃葡萄球菌是致病細菌,則應給予Penicillinase resistant penicillin(例如Oxacillin)或第一代Cephalosporin抗生素。抗生素最好持續4至6週以上。大約有80%的血因性骨髓炎經由抗生素、患肢保護和內科支持治療,可以痊癒。其餘大約有20%病人可能需要外科治療﹕例如(1)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注射超過48或72小時,症狀無顯著改善﹔或(2)確實有膿腫(Abscess)存在時,就需要以手術治療,清除軟組織內和骨膜下積膿及壞死組織。因此,骨科醫師必須負治療之責,以免延誤外科治療的時機。


血因性骨髓炎可能產生的合併症有﹕1.感染蔓延至附近的軟組織,2. 侵犯鄰近關節,3. 影響幼兒骨骼發育,4. 病理性骨折,5.慢性骨髓炎。


() 慢性骨髓炎


慢性骨髓炎,除了少數是因為急性血因性骨髓炎治療不當,所遺留的後遺症﹔絕大多數是開放性骨折等外傷,或手術感染所引起。其他諸如糖尿病足等軟組織感染、燙傷、竇炎、牙齒感染或腫瘤電療後,引起的併發症,也很常見。它們由於病因不同,因此侵犯的骨骼部位也不同。雖然葡萄球菌仍是此類感染最常見的病菌之一,各類革蘭氏陽性菌、陰性菌或厭氧菌,都可能是致病細菌。


少數的慢性骨髓炎,若為侷限性的表淺感染時,4至6週的抗生素治療,再加上簡單的傷口照顧和保護,也可以得到痊癒。但大多數的病例,除了抗生素以外,還要加上清創術(Debridement)的外科治療,才能得到最大的成功率。這是和急性血因性骨髓炎,顯然不同的地方。


抗生素的選擇,主要根據細菌培養的炎結果。革蘭氏陽性細菌通常可給予Penicillin類或第一代Cephalosporin抗生素,如果是金黃葡萄球菌,那就和前述血因性骨髓炎的原則相似,可給予Oxacillin。對Methicillin(或Oxacillin)有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,則需給予Vancomycin靜脈點滴注射。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抗生素選擇比較複雜,必須根據細菌的抗生素敏感測試。過去,最當用的是Aminoglycoside類的抗生素,例如Gentamicin,Tobramycin和Amikacin等,它們的缺點是其對腎臟及聽神經的毒性,不適合長期使用。因此,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慢性骨髓炎,曾經是令人棘手的病症。近年來,因為許多對革蘭氏陰性有效的Penicillin類藥物(例如Ticarcillin,Piperacillin)或Cephalosporin類藥物(例如Ceftazidime),以及可以口服的Fluoroquinolone類藥物(例如Ciprofloxacine)等的出現,讓臨床醫師有更多的選擇,是對革蘭性陰菌治療的一大進展。但是,近年來對Methicillin(或Oxacillin)有抗藥性的Staphylococcus aureus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(前者簡稱MRSA 或ORSA﹔後者簡稱MRSE或ORSE)的逐漸增多,以及對於Vancomycin有抗藥性的Enterococcus(簡稱VRE)的出現,卻又成為骨科感染困難的問題。


除了抗生素以外,最重要的就是「清創術」。必須徹底有效地切除壞死和感染組織,移除與感染有關的異物(例如鬆脫或感染的內固定器材或人工關節),才能根治感染。清創術後造或的骨骼或軟組織缺損如果太大,就要靠其他外科手術來彌補,例如海綿骨植骨術(Cancellous bone grafting),各種蒂狀移植瓣(Pedicle flap),局部肌肉皮瓣(Musculocutaneous flap),肌肉瓣(Muscle flap),或顯微手術的自由瓣(Microvascular free flap),或骨骼延長生成術(Distraction osteogenesis)等。


軟組織缺損時,通常優先採用局部瓣(Local flap)直接轉移來覆蓋缺損部位,如無局部瓣可利用,或者缺損面積太大時,才考慮用蒂狀移植瓣或自由瓣。上述的軟組織重建手術,目的在填補缺損的死腔(Dead space),並經由這些帶有血管的轉移組織,給原本骨髓炎患部,提供較好的血液循環,增加局部的抵抗力。


骨骼缺損時,可採用海綿骨植骨術、顯微血管植骨術或骨骼延長生成術。骨骼缺損較小時,可優先採用海綿骨植骨術﹔骨骼缺損超過6公分,宜考慮採用顯微血管植骨術﹔骨骼延長生成術可用於任何長度的骨缺損,但是相當耗費時間。


施行海綿骨植骨術時,通當可由腸骨或脛骨上端採取海綿骨。大多數的骨科醫師比較贊成,等軟組織傷口癒合以後,再作植骨術。但是,由於海綿骨對於感染有較高的抗力,有人在傷口尚未癒合,就施以開效式海綿骨植骨術( 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)或半開放式海綿骨植骨術(Semi-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), 也有相當好的結果。


顯微血管植骨術是應用顯微手術,來接通移植骨的主要營養血管的一種外科技術。它的優點是,可以提供較大體積,並且有血液供應的骨骼,來填補較大的骨缺損﹔它的缺點是手術時間較長,並且技術較困難。可以採用的移植骨包括腓骨、腸骨和肋骨。腓骨可長達30公分,但是只能包括極小的皮瓣﹔腸骨只能取得10公分,但可以包括較大的肌肉皮瓣﹔肋骨可以長達20公分,也可以包括極大的肌肉皮瓣,但肋骨形狀彎曲並且比較脆弱。三者可斟酌採用。


骨骼延長生成術是將骨骼切開,然後使用骨外固定器,以每天小於1毫米的速度,慢慢將骨切開處拉長,而骨骼會自然生成的一種技術。俄國人Ilizarov早在1950年代,就開始使用這種技術。然而真正被歐美廣為使用,則在1980年代末期以後。它的優點是不必作植骨術﹔缺點是骨外固定器比較不舒服,並且治療的時間極為冗長,大療約每延長一公分(包括骨骼生成的時間),約需2至3個月。並且常會有釘孔感染及關節攣縮的合併症。


骨折不癒合的骨髓炎(Infected nonunion),如何使之得到適當的骨折固定,在清創手術之前,應先有良好的計劃。原有的內固定器材,如鋼板或鋼釘等,若已鬆弛,或者會妨害清創術的進行,應予拔除,然後選擇適合的固定術,以確保骨折的穩固性。固定骨折的方法,不外乎「骨外固定」(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)、「內固定」(Internal fixation)、「石膏固定」(Cast)和暫時性「骨骼牽引」(Skeletal traction)四類。必須根據病例的實際情形,斟酌選用。


其他治療方式﹕


局部抗生素療法(Local antibiotic therapy)


Buchholtz1972年,首先將Gentamicin抗生素加入骨泥(Bone cement),用來治療人工髖關節術後深部感染。Klemm1974年,開始將GentamicinBone cement混合,作成抗生素珠鏈,用來治療慢性骨髓炎。它的使用原理是,在清創術後,將抗生素珠鏈放入清創術造成的死腔(Dead space)內,讓高濃度的抗生素慢慢游離出來,在局部產生殺菌作用。它的優點是﹕(),可以提供局部長期(數週或數月)高濃度的抗生素,(),而可以避免全身性抗生素療法所引起的副作用。目前商品化的抗生素珠鏈只有Gentamicin一種(商品名Septopal)。如果遇到對Gentamicin無效的病菌,骨科醫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粉劑,與骨泥混合,在開刀房內,自行製作抗生素骨泥珠。自製的抗生素骨泥珠,雖然其局部抗生素濃度和作用時間,比藥廠製造的Septopal低,但是仍有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。述之抗生素骨泥珠,植入體內後,因骨泥無法自行分解吸收,仍需再次手術取出,是其缺點。目前已有學者正在研發生物可吸收式的抗生素載子(Biodegradable antibiotic carriers),可以改善上述之缺點。


密閉式灌洗(Close irrigation-suction):


密閉式灌洗治療法用在骨科感染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。它的原理是在清創手術當中,裝置一套引流管抽吸系統,在傷口縫合以後,可以繼續將大量的生理食鹽水經由導管,連續灌洗深部骨髓炎空腔。在生理食鹽水溶液當中,加入抗生素,並不一定會增加治療效果。這種方法適合短時間使用,例如3至5天,不要長期使用,以免造成革藺氏陰性菌的重複感染。


高壓氧治療(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:


高壓氧早在1960年代就曾被用於治療慢性骨髓炎。許多慢性骨髓炎的病患,因為局部組織的氧壓(Oxygen tension)太低,組織癒合能力太低,對細菌的抵抗力不良 (因為3040 mmHg的氧分壓,是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蛋白,和白血球殺菌的最基本需求)。高壓氧治療可以週期性地提高缺氧組織的氧壓,促進新血管生成及白血球殺菌能力。它可以直接或間接殺死厭氧菌,可以增進Aminoglycoside抗生素殺菌的能力。一般而言,高壓氧只是一種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輔助療法,它無法完全取代清創術和抗生素。


結語


自從青黴素等抗生素問世五十多年來,急性血因性骨髓炎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,其死亡率幾乎降至零。但是,慢性骨髓炎在現代的抗生素治療下,仍是棘手的疾病。其原因也許是清創術或骨骼軟組織重建外科手術的失敗;也許是因為特別頑劣的細菌所導致;也許是因為病患本身免疫系統有問題。惟有採取更積極及更有效的內外科治療,才會使慢性骨髓炎的治癒率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。


 


推薦讀物




  1. Turek SL: Orthopaedics-princip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. Chapter 10:Bone infections,1984.



  2. Nade S: Acute osteomyelitis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. J Bone Joint Surg 65B:109,1983.



  3. Blockey NJ: .Acute osteomyelitis in children. J Bone Joint Surg 52B:77, 1970.



  4. Cierny G, Mader JT: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adult osteomyelitis. In Evarts CM (ed). Surger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. New York, Churchill-Livingstone 4337, 1990.



  5. Carnesale PG:Osteomyelitis. In Crenshaw AH(ed). 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. 651, 1987.



  6. Cabanela ME: 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 of infected bone defects. Orthop clin North Am 15: 427, 1984.



  7. Ueng W-N, Shih C-H: Osteomyelitis in adult. J orth Surg ROC 3:138. 1986.



  8. Ueng W-N: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mplicating tibial osteomyelitis treated with local wide excision and staged 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. Clin Orthop 293:274,1993.



  9. Ueng W-N, Shih C-H: Semi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- A 2 step method for closing small infected tibial bone defects. Clin Orthop 306: 175, 1994.



  10. Ueng W-N, Wei F-C, Shih C-H: Two-stage management of osteomyelitis complicating tibial shaft fracture. J Orthop Surg 3:1, 1995.



  11. Ueng W-N, Klemm KW: Gentamicin-PMMA-chain(Septopal chains) for the local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chronic osteomyelitis. J Orth Surg ROC 4:139, 1987.



  12. Ueng S.W.N., Chuang C.C., Cheng S.L., Shih C.H. : Management of large infected tibial defects with radical debridement and staged double-rib composite free transfer. J trauma 40:345-350, 1996.



  13. Ueng S.W.N., Wei F.C., Shih C.H. : Management of large infected tibial defects with antibiotic beads local therapy and staged fibular osteoseptocutaneous free transfer. J Trauma 43:268-274, 1997.



  14. Ueng S.W.N., Wei F.C., Shih C.H. : Management of femoral diaphyseal infected nonunion with antibiotic beads local therapy, 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 and staged bone grafting. J Trauma 46(1), 97-103, 1999.



  15. Ueng S.W.N., Yuan L.J., Lee N., Lin S.S., Liu S.J., Chan E.C., Weng J. H.: In vivo study of hot comparessing molded 50:50 poly (DL-lactide-co-glycolide) antibiotic beads in rabbits.  J of Orth Res 20:654-661, 2002.



  16. Ueng S.W.N., Yuan L.J., Lee Ning., Lin S.S., Chan E.C. : In Vivo Study of Biodegradable Alginate Antibiotic Beads in Rabbits.  J Ortho Res 22:592-599, 2004.  (SCI : 1/39, IF : 2.233)



 



  1. Joint Infection : 細菌性關節炎(Bacterial Arthritis)

簡介


細菌性關節炎(Bacterial arthritis)是感染性關節炎的一種。


感染性關節炎(Infectious arthritis)是致病生物引起的關節感染的通稱。致病微生物包括細菌(Bacteria),黴菌(Fungus)和病毒(Virus)


病毒疾病也會產生關節炎的症狀(例如Rubella約有39%Hepatitis B約有10%)。通常病毒引起的關節炎會完全恢復而不會造成關節永久的損害。黴菌關節炎主要發生於免疫力不好的疾病末期病人,極少見於一般病人。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性關節炎,還是細菌性關節炎(Bacterial arthritis)。在台灣地區,由於結核病仍居高,結核菌(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)引起的感染性關節炎,仍是一種每個臨床醫師不可忘記的疾病。


急性細菌性關節炎(Acute bacterial arthritis),又稱為敗血性關節炎(Septic arthritis),或化膿性關節炎(Pyogenic arthritis),是一種常見的急症。如果沒有在2448小時內,開始給予適當的治療,將來會遺留永久性的關節損壞,在抗生素發明之前,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因此而死亡。抗生素的使用雖已排除其死亡率,但因為延遲治療引起的合併症仍有30%


病因學(Pathogenesis)


引起細菌性關節炎大約可分成三個途徑。最常見是的血因性感染(Hematogenous)。這類病人有50%左右的血液細菌培養是陽性。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關節以外的感染病症。另外兩個感染途徑,分別是直接穿刺感染(direct inoculation),例如外傷或抽取關節液或打類固醇藥物時,引起的關節感染;以及鄰近感染的擴散(spread of contiguous infection),例如,關節鄰近骨髓炎擴散造成的細菌性關節炎。


好發因素(Predisposing Factors)


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,糖尿病,肝硬化,類風溼性關節炎,痛風,外傷性關節炎,退化性關節炎,靜脈藥物濫用者,惡性腫瘤,以及有關節以外的感染病症,都是血因性細菌性關節炎的好發因素。


局部手術造成感染,外傷或穿刺傷,動物咬傷等,則是外因性感染的常見原因。


在歐美地區,十五歲以上的成人,由於淋病感染的盛行,淋菌(Neisseria gonorrhea)曾佔細菌性關節炎的75%~90%。相對地,非淋菌引起的血因性細菌性關節炎僅佔成年病人的10%~25%,並且大多數都有其他相關疾病(例如糖尿病、肝硬化、類風溼性關節炎等)


淋菌關節炎在歐美較為常見,台灣地區則少見。其特色是常引起多發性關節疼痛(Polyarthralgias70%),肌腱滑膜炎(Tenosynovitis67%)和皮膚炎(Dermatitis67%)。其關節液常不易找到致病菌(少於25%),在尿道、子宮頸、直腸及咽喉處反能容易培養出淋菌。淋菌關節炎以Penicillin治療後,經4872小時就可改善。通常不需要作關節引流術或清創術。


非淋病細菌性關節炎大多為單一關節感染(多發性關節感染僅佔10%左右)。最好發的關節為膝關節(約佔40%~55%),其次為髖關節和肩關節,總共約佔2030%。接下來依序為肘關節,胸鎖關節,踝,薦腸關節,和手、足等小關節(小兒最常見是髖關節,其次為膝關節)


 


細菌學(Bacteriology)


最常見的致病細菌的種類,常和其年齡群有關係。除了上面提到的性活躍期,最常見的是淋菌關節炎以外,任何年齡層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。小於6個月的嬰兒,最常見的是葡萄球菌和格蘭氏陰性的腸道細菌。6個月到2歲,最常見的是葡萄球菌及Hemophilus influenzae2歲以上及成年人,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。一般而言,格蘭氏陽性球菌,約佔所有細菌性關節炎(淋菌除外)70%


 


臨床診斷(Clinical Pictures and Diagnosis)


細菌性關節炎的初期可能先有關節痛、全身倦怠及輕度發燒的症狀。進入急性期,則開始高燒、畏寒、局部關節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發炎的症狀。由於疼痛及關節腔積液腫脹,病人不敢活動患部的關節。但是先前已有關節炎(例如類風性關節炎,痛風,退化性關節炎)的病患,就不一定會呈現上述的典型症狀。不當的使用抗生素也會改變臨床的表徵,造成診斷的困難。此外,正在使用免疫藥物(例如類固醇)或免疫力有問題的病人,其發炎的症狀常較不明顯。


鑑別診斷必須包括各種感染性關節炎,包括嗜氧菌、厭氧菌、黴菌、結核菌和病毒引起的關節炎。其他可能會引起急性關節炎症狀的疾病,例如hepatitisReiter's syndromeacute rheumatic feverbacterial endocarditisRheumatoid arthritisgouty arthriti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us都應列為鑑別診斷的項目。


診斷主要靠關節液檢查和細菌培養來確定。有時要經過多次的關節液抽取。通常約有5070%的病例在關節液可以染出致病細菌。其關節液分析會發現大量的白血球(大約50,000/mm3以上,90%neutrophil),其葡萄糖會降低(低於血清的60%),蛋白質會增高(大於3g/dl)。原本較為無色透明的關節液會呈現混濁(cloudyturbid),或有顏色(黃色至綠色不等)。如果關節液一直無法培養出細菌,有時需要作滑膜切片手術(synovial biopsy)。有時,不容易確定位置或作關節液抽吸的關節(例如脊椎關節,薦腸關節),核子醫學檢查,或者X-光電腦斷層攝影,就成為重要的檢查工具。


一般的X-光檢查,初期只可以看到關節腫脹及軟組織腫大的陰影。大約在疾病進行數週以後,才會看到骨骼和關節軟骨的變化。但是,在症狀一開始就先照一次X-光片,作為基準點,是絕對需要的,將來才能和疾病後期的X-光片作連續性的比較。


一般的血液檢查,白血球數會增高(25%60%的病患)ESR值會上升(95%的病患)。血液細菌培養大約有24%57%會有陽性報告。


 


治療(Treatment)


細菌性關節炎治療的原則是:消滅病菌、減除關節內壓、靜養和復健。通常七天內開始積極治療,才能避免後遺症。Golderberg等人發現,治療延誤七天以上的細菌性關節炎,其結果都不好。Nade等人發現77%小兒細菌性關節炎,都是因為延誤治療達七天以上。嬰兒病患如果治療延誤4872小時以上,就會發生關節損壞的結局。化膿性關節炎的臨床病人,如果缺乏適當的治療,往往很快的(三週內)關節軟骨就會被完全破壞。


為了診斷以及減輕關節的內壓,關節液的抽吸引流是非常重要的診療步驟。在細菌培養報告尚未出來之前,格蘭氏染色可以先作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的參考。如果發現陽性球菌,可以先給β-lactamase-resistant Penicillin (例如Oxacillin)。如果發現陰性球菌,6個月以下及大於2歲的病人,可以給予aminoglycoside抗生素。6個月至2歲之間的小兒,其格蘭氏陰性菌很可能是Hemophilus,因此應該給予Ampicillin或第二代Cephalosporin(例如Cefuroxime)。如果關節膿液的格蘭氏染色找不到細菌,6個月以下及2歲以上的病人,可同時給予Oxacillinaminoglycoside6個月至2歲之病人,可同時給予OxacillinAmpicillin(或第二代Cephalosporin)


近年來也有學者主張廣效性的Cephalosporins可用於任何年齡層的細菌性關節炎。例如第二代的CefamandoleCefuroxime,第三代的CefotaximeCeftriazone及第四代的Ceftazidime,都有很好的治療報告。但是在使用這些抗生素時,每位醫師都應該考慮最常見病菌是什麼,並且根據不同藥物的費用成本,來選擇最經濟有效的抗生素。一旦細菌培養的抗生素敏感試驗報告出來,就應該根據報告,更改為最適切的抗生素。通常抗生素治療的時間為46週。


抗生素直接打入關節腔是不正確的治療方法,原因是(1)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時,其關節液已達到足以殺菌的抗生素濃度,(2)抗生素直接打入關節腔內會產生化學性滑膜炎的副作用。


膿液中的病菌往往不易被抗生素殺死。因此引流關節膿液和抗生素治療一樣重要。


引流關節液的方法有三種 : (1) 空針抽吸(needle aspiration) (2) 關節切開術(arthrotomy)(3) 關節鏡(arthroscopy)


空針抽吸引流通常是治療的第一步驟,尤其是對於表淺的關節(例如膝關節),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。但是對於髖關節等較深部的關節(尤其是嬰兒等不易配合的病人),就不適用,必須訴諸於關節切開術。


外科關節切開術(arthrotomy)常作為一種根本治療,因為關節感染多集中在關節滑膜,實施關節切開術時,可以同時作滑膜切除術,根除關節感染。關節切開術的適應症為 : 病患在適當的抗生素及空針抽吸引流之後,仍持續高燒及關節腫脹時。Riegels-Nielsen等人建議,滑膜切除術最好在發病一週內進行。但是,也有人報告46週作此手術,仍有好的結果。


關節鏡手術是近年來很流行的治療方式。它可以作關節引流,沖洗,清除關節沾黏,甚至作滑膜清除術。最重要的是它的傷口小,術後恢復比傳統的關節切開術快。Parisien等人,曾報告16例經由關節鏡治療細菌性關節炎病患,經過平均三年的追蹤,不再復發。


在細菌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,患部關節通常需要靜養及固定(Immobilization)。一方面減輕疼痛,一方面幫忙復原。在臨床症狀改善後,可以開始作肌肉加強及關節活動的復健治療。大多數的學者主張患者走路時可以慢慢增加患肢的承受力量。抗生素殺菌及關節引流的治療,並不能立即將細菌的產物完全徹底排除。這些殘留的物質,可能和病後仍有的長期發炎症狀有關。這種情況被稱作"post infectious syndrome"。這時候,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)可用以治療這些持續發炎的症狀。通常在抗生素治療2週後,就可以開始給予,抗生素終止以後,可以持續給予NSAID至症狀解除。


有少數細菌性關節炎病例會再復發,因此必須作長期追蹤。有些關節損壞的變化經過長久才會逐漸出現。通常復發的細菌性關節炎,都是同一種病菌潛伏再發,因此可以給予同一種抗生素治療。


當關節已經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壞,合併持續疼痛和軟骨缺損時,就需要作進一步的整建手術。過去,關節固定術(Arthrodesis)是治療的唯一選擇。但是近年來,人工關節置換術逐漸被當作另一種治療方式,也有不錯的結果。


 


結論


細菌性關節炎的預後往往和病人的年齡和治療是否延誤有相關性。在4872小時內,開始適當治療的結果最好。延誤治療越久,以及治療期間其症狀改善越慢的,預後越差。發生在嬰兒的細菌性關節炎,常因為不易早期診斷,結果較差。


嬰兒或小兒細菌性關節炎的後遺症包括 : 股骨頭損壞,脫臼/半脫臼,及變形。任何年齡層的細菌性關節炎都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,骨髓炎,退化性關節炎,關節僵硬等後遺症,如果老年人或免疫力不好的病人,甚至會有敗血症或死亡的危險。


總之,細菌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早期診斷及適當的治療是阻止不可逆的後遺症唯一有效的辦法。


 


推薦讀物




  1. Lefrock JL :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Arthritis. AFP. 30(3):252-257, 1984.



  2. Goldenberg DL et al : Bacterial Arthritis. N Engl J Med. 312(12);764-771, 1985.



  3. O'Meara PM et al : Septic Arthritis : Process, Etiology, Treatment Outcome. A Literature Review. Orthopedics 11(4);623-628, 1988.



  4. Shulman G et al : Waugh T.R. : Acute Bacterial Arthritis in the Adult. Orthopaedic Review. XVII(10);955-957, 1988.



  5. Parisien J.S., Shaffer B. :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Pyarthrosis.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aseach. 275;243-247, 1992.



  6. 顏政佑, 翁文能: 骨骼和關節結核感染. 當代醫學. Vol.23(11);900-904, 1996.



  7. Matan A.J., Smith J.T. : Pediatric Septic Arthritis. Orthopedics. 20(7);630-635,



增強免疫力生活調理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增強免疫力生活調理
 


    下面這文章是善心網友推介,在目前全世界在強力SARS病毒威脅下,人人自危,而要調理及增強免疫力,是要從飲食、生活、作息、心情以及醫學專家的建言來參考。希望本文能給國人(包括非佛教徒)參考,若您覺得受益良多,亦可轉寄給親朋好友,以推廣建康生活的理念。


     內容相當不錯,  值得您耐心品嚐!!   


     死亡率最高的是30至50歲的人。國際標准壽命等於成熟期的5至7倍者為長壽。人的壽命應該是100至175歲。為什麼都沒有達到呢?不重視保健,而且不聽保健。現在絕大多數是病死的,很少數是老死的。聯合國表揚日本。因為他的壽命是世界冠軍。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7.6歲,我們國家50年代是35歲,60年代是57歲,現在是67.88歲,距離日本整整差20歲。日本的先進經驗是以社區為單位,每一個月講一次保健課,如果沒有來聽就必須補課。我國沒這制度,誰愛聽就聽,不聽拉倒。 


     我在醫院工作了40年,絕大部分人病死是很痛苦的。聯合國提出個口號﹕“千萬不要死於無知”。死  於無知很冤枉。知識分子平均年齡58.5歲,按這個數字,我想不算學前教育,小學6年,中學6年,醫科大學8年,碩士3年,博士3年,博士後3年,都學完後到點了,根本不能幹什麼了。很多科學家沒超過這個年齡。我在美國斯坦福見到了張學良將軍,在紐約參加了他的100歲壽辰。一進門見到他就大吃一驚,他眼不花,耳不聾,很多人問他﹕“少帥您怎麼活這麼久”?他回答很明確﹕“不是我活得久呀,而是他們活得太短了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你活得短,還嫌我活得長。這情景我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。對保健一無所知,工作也做不好,因為我們天天處在不健康狀態。我見過很多人,宋美齡我在長島見過,他們都活得很長,都是100多歲。他們能活,我們為什麼不能活。


     維多利亞開會有個宣言,這個宣言有三個里程碑,第一個叫平衡飲食,第二個叫有氧運動,第三個叫心理狀態。這三個里程碑國際上都知道。


     地球人的平均壽命70多歲,我們是67.88歲,還沒有達到平均壽命。而有很多人已經創造紀錄了,據我所知,英國有個叫霍曼卡門今年已經209歲了,經歷了12個王朝,如不信我,可以告訴你個電話號碼,還有個羅馬尼亞老太太今年104歲,更奇怪的是她92歲時生了個胖娃娃。人家能活,我們湊合活著,你能湊合得了嗎?


  平衡飲食


    也許有人早就認為保健有什麼好聽的,還不是早起早睡身體好。所謂平衡飲食,有飲、食二大類。先說飲食的第一個問題,“飲”的問題。


    我在北大時問學生,什麼飲料最好?學生異口同聲回答﹕“可口可樂”。


    什麼叫保健品,大家要知道,它得是能治療疾病的。到現在我們中國人絕大部分都不知道什麼叫保健品。


    國際會議上定出了6種保健品﹕第一綠茶;第二紅葡萄酒;第三豆漿;第四酸奶;人家不提牛奶,你注意啦;第五骨頭湯;第六蘑菇湯。為什麼提蘑菇湯?因為蘑菇能提高免疫功能。一個辦公室有人老感冒,有人老不得病,什麼原因?就是免疫功能不一樣。喝蘑菇湯能提高免疫力。那為什麼提骨頭湯呢?骨頭湯裏含琬膠,琬膠是延年益壽的,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骨頭湯街,而中國沒有。不要小看骨頭湯,它能延年益壽,因為有琬膠。為什麼提酸奶?因為酸奶是維持細菌平衡的。


    所謂維持細菌平衡是指有益的細菌生長,有害的細菌消滅,所以吃酸奶可以少得病的。牛奶本身我們不否定它的作用,但跟酸奶比起來差得很遠。


    現在很多人喝茶,但年輕人不喝。很多人喝紅茶。紅茶加麵包在歐洲流行過,但現在不喝了。大家知道,紅茶加麵包沒有一點保健作用。綠茶為什麼有保健作用呢?原來綠茶裏面含有茶坨酚,而茶坨酚是抗癌的。還有人喝茉莉花茶,我問他為什麼喝茉莉花茶?他的答復很簡單﹕“它很香”。我說你要是為了香,我建議你喝香油。我們不是為了香,而是怕得癌症。日本普查40歲以上的人沒有一個體內沒有癌細胞的。為什麼有人得癌症,有人不得,就是跟喝綠茶有關系。如果你每天喝4杯綠茶,癌細胞就不分裂,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遲9年以上。所以在日本小學生每天一上學就喝一杯綠茶。綠茶裏含茶坨酚,它是抗癌的,在所有的飲料裏綠茶是第一的。茉莉花茶沒有一點保健作用,只是香而已。


     第二請注意,綠茶裏含有氟。古代曹雪芹寫紅樓夢時說賈府的人吃完飯拿茶漱口,而蘇東坡也有記載,他每次吃完飯拿中下等茶漱口,目的是堅固牙齒。他不知道是氟的作用,日本人現在搞清楚了,它不僅能堅固牙齒,還能消滅蟲牙,消滅菌斑。飯後3分鐘,牙齒的菌斑就要出現。現在我們很多人牙齒不好,不但不拿茶水漱口,連白水都不漱,問題在哪里不知道。現在有人30歲就開始掉牙,50歲牙就全掉了。如果牙齒好,你當然長壽啦。你拿茶水漱口就把菌斑消滅了,而且堅固牙齒。到了老年,你牙齒堅固,不得蟲牙。


     第三個,綠茶本身含茶甘甯,茶甘寧是提高血管韌性的,使血管不容易破裂。醫院每死4個人就有1個是腦出血。腦出血沒法治,就怕生氣綠茶第一抗癌,第二能堅固牙齒,第三腦血管不易破裂。


     歐洲他們天天都喝一點紅葡萄酒,紅葡萄的皮上有種東西,叫“逆轉醇”。它整個是抗衰老的,還是抗氧化劑,常喝紅葡萄酒的人不得心臟病。第二它可以幫助防止心臟的突然停搏,我們叫猝停。什麼情況下心臟可以停搏,第一原來有心臟病的,第二有高血壓的,第三跟食物有關系。過大、過硬、過粘、過熱的食物可以使心臟停搏,血脂高可以使心臟停搏。有一個20歲的小夥子,他抽出來的血是泥狀的,非常危險。我們問他,他說吃得太好了。不是你吃得太好,而是吃得太不合理了。


     我們有個病例,一個人在街上買了個大年糕,又硬、又粘、又熱,跑回家一進門就讓老太太快點吃,別涼了,老太太剛吃幾口就咽氣了。他背著老太太往醫院跑,到醫院我們問他怎麼回事,他說剛給老太太年糕吃的。這不屬於無知是什麼!沒搶救過來。老太太在家呆得好好的,沒事吃什麼年糕呀,吃完年糕心臟停搏了。現在國際上一再強調,過大、過硬、過粘、過熱就會使心臟停搏。紅葡萄酒還有個作用是能降血壓、降血脂。


     世界衛生組織說的是“戒煙限酒”,沒說不讓喝酒,而且酒的限量也說了﹕葡萄酒每天不超過50~100毫升,白酒每天不超過5~10毫升,啤酒每天不超過300毫升。如果你超過這個量是錯誤的。白葡萄沒有逆轉醇,你是白吃了。


     所以有錢的喝紅葡萄酒,沒錢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一樣保健。全世界的長壽地區都在無錢地區,第一是巴基斯坦的埃爾汗,第二是蘇聯的阿塞拜疆,還有厄瓜多爾的卡拉汗,這些都是無錢地區。有錢的天天泡在宴席裏,雞鴨魚肉,上下一般粗,將軍肚。我調查了,這樣的人極少活過65歲的。


     早上鍛煉很危險,早上起來,人的生物鐘規律是體溫高、血壓高,而且腎上腺素比晚上高出4倍,如果你激烈運動,就很容易出事,容易出現心臟停搏。我們不反對早上散步、做體操、打太極拳、練氣功。但是如果中老年人早上激烈運動,搞長跑,爬香山,有百害無一利,而且死亡率是很高的。


     人體需要弱鹼。什麼是弱鹼?蔬菜、水果。凡是發達國家,凡是健康國家都是蔬菜、水果消耗最大。


     清朝,有13個皇帝,同治19歲死的,順治23歲,咸豐31,光緒38,但有個乾隆活了89歲,他特別會保健,皇帝裏他是冠軍。我們查了他的檔案,第一,他特別好運動,第二他吃蒸發糕,粗細糧搭配,第三這人好旅遊,最有名的就是三下江南,所以他活了89歲。我們調查了818個和尚,30%以上的和尚有90歲以上,最小的一個65歲。


     亞洲金字塔最好。什麼叫金字塔?穀類、豆類、菜類。我很佩服麥當勞,人家一年拿走我們20多個億,為什麼叫它垃圾食品,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偏激食品,不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。


    “穀”,人家在國際會議上從來不提大米、白麵,也不提麥當勞。穀類裏第一提的是老玉米,說是黃金作物”。老玉米的來歷,美國醫學會作了個普查,發現原始的美國人、印第安人沒一個高血壓,沒一個動脈硬化。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。後來發現老玉米裏含有大量的卵磷脂、亞油酸、穀物醇、VE,所以不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。從此以後,美國就改了,美洲、非洲、歐洲、日本、香港、中國的廣州,早上都吃玉米羹了。現在許多人吃卵磷脂幹嘛?就是希望不得動脈硬化。但是他不知道老玉米裏含得最多,不用多花錢。我今年70多歲了,體力充沛、精神飽滿,嗓音洪亮、底氣十足,而且臉上沒有皺紋。什麼原因?喝玉米粥喝的。


    “穀”的第二是蕎麥。為什麼提蕎麥?現在人都“三高”,即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。蕎麥是“三降”,它降血壓、降血脂、降血糖。蕎麥裏含有18%的縴維素,吃蕎麥的人不得胃腸道癌症,直腸癌、結腸癌都不得。我們坐辦公室的人,得病有20%是直腸癌、結腸癌。


    “穀”的第三是薯類,白薯、紅薯、山藥、土豆。這類東西是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來的。為什麼?原來它“三吸收”﹕吸收水份,吸收脂肪、糖類,吸收毒素。吸收水份,潤滑腸道,不得直腸癌、結腸癌。吸收脂肪、糖類,不得糖尿病。吸收毒素,不發生胃腸道炎症。


    “穀”裏面還有燕麥,國外早就知道,中國很多人不知道。你要是血壓高,一定要吃燕麥,燕麥粥、燕麥片。它能降血脂、降血壓。能降甘油三脂,使你的血脂降下來。“穀”最後一個是小米!


     本草綱目已經說明白了,小米能除濕、健脾、鎮靜。安眠,有這麼大好處你不吃!現在很多坐辦公室的人睡不著覺,得抑鬱症、神經官能症,吃安定2片、4片、6片,已經有人吃8片還睡不著。北京日報頭版登出來“安定並不一定安定”。我在農村普查過,那些老頭老太太們不知道什麼叫失眠,躺在床上就呼呼睡。我仔細觀察了,人家是喝小米粥喝的。早上一碗玉米粥,精神煥發,晚上一碗小米粥,呼呼大睡!你要明白,食療重於藥療,這是李時珍說的,所有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全部都是食物。我們為什麼不拿食物解決問題,非得吃藥!十藥九毒。


     我反對亂吃藥,我主張吃藥“短、平、快”。短時間吃藥,吃平安藥,快速停藥。普查結果中國老百姓缺乏優質蛋白。為什麼?我們現在的藥費比美國高十倍,但我們的身體不如人家。衛生部提出 “大豆行動計劃”,內容是“一把蔬菜一把豆,一個雞蛋加點肉”。


     一兩大豆的蛋白等於二兩瘦肉,等於三兩雞蛋,等於四兩大米,美國把每年的8月15日定為全國的“豆腐節”。他們不缺優質蛋白,他們認為大豆是營養之花,豆中之王。大豆中起碼有5種抗癌物質,特別是飴黃酮,它能預防、治療乳腺癌,但只在大豆中才有。


     牛奶好還是豆漿好?聯合國國際會議上說,牛奶裏含的是乳糖,而全世界有2/3的人不吸收乳糖,在亞洲黃種人中有70%不吸收乳糖,有人牛奶是喝了,但並沒有吸收多少。對牛奶吸收量最大的是白種人。


     豆漿有什麼優點?豆漿裏含的是寡糖,它100%吸收。而且豆漿裏還含有鉀、鈣、鎂等,鈣比牛奶含量多。牛奶裏沒有抗癌物質,而豆漿裏有5種抗癌物質。其中特別是飴黃酮專門預防、治療乳腺癌、直腸癌、結腸癌。


     國際會議上第一個提的菜是胡蘿蔔。為什麼提胡蘿蔔?我國本草綱目裏寫的是養眼蔬菜。晚上看不到東西,特別是夜盲症,吃了就好。它保護粘膜的,長期吃胡蘿蔔不容易得感冒。美國人認為胡蘿蔔是美容菜,養頭發、養皮膚、養粘膜。常吃胡蘿蔔的人確實從裏往外美容。在烏魯木齊時他們請我吃餃子,是胡蘿蔔餡的,他們起名叫俄羅斯餃子,我吃完後覺得很美。第一,它養粘膜,不容易感冒;第二,它健美;第三,它有點抗癌作用,而且對眼睛特別好。歐洲已經有胡蘿蔔糕點了。胡蘿卜還不怕高溫,多高溫度營養也不受損失。


    “菜”中第二提的是南瓜。它刺激維生素細胞,產生胰島素。所以常吃南瓜的人不得糖尿病。“菜”中應該提的還有苦瓜。它雖苦,但分泌胰島素物質,常吃苦瓜的人也不得糖尿病。蕃茄,就是西紅柿。在美國,幾乎每個家庭都種蕃茄、吃蕃茄,目的是不得癌症。吃西紅柿不得癌症,你知道嗎?不得子宮癌、卵巢癌、胰腺癌、膀胱癌、前列腺癌。西紅柿不是隨便吃的,有人說,,洗洗就生吃唄。還有人切片放白糖,再喝點啤酒。如果是這麼吃的,我告訴你,白吃了!不抗癌。西紅柿裏面有個東西叫蕃茄素,它和蛋白質結合在一塊,周圍有縴維素包裹,很難出來。所以必須加溫,加溫到一定程度才出來。我告訴大家,西紅柿炒雞蛋最值錢了。還有蕃茄湯,或西紅柿雞蛋湯也是好的。生吃西紅柿不抗癌,請大家注意。


     還有大蒜。大蒜是抗癌之王。原來是必須先把它切成片,一片一片的薄片放在空氣裏15分鐘,它跟氧氣結合以後產生大蒜素。大蒜本身不抗癌,大蒜素才抗癌,而且是抗癌之王。如果不按我的方法,那是白吃了。大蒜有味不用怕,吃點山楂,嚼點花生米,再吃點好茶葉就沒味了。


    血稠的人叫高凝體質。高凝體質的人加上高凝食物,所以過年時心肌梗死的人特別多,年齡不限。有的大夫告訴你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不粘稠,不得心肌梗死。但後果是吃阿司匹林眼底出血。歐洲不吃阿司匹林吃黑木耳。


    黑木耳有兩個作用,其中一個是使血不粘稠。黑木耳的作用是美國心臟病專家發現的,他得了諾貝爾?。什麼樣的人是高凝體質?答案是矮、粗、胖的人,特別是更年期的女同胞。而且血型AB的人更容易高凝血稠。還有脖子越短越容易高凝血稠。


    如果給你吃花生米,千萬不要吃,實在要吃,把皮剝了吃。花生皮沒有營養,它只能治血凝片,提高血小板,止血用的。


    雷根總統曾經一次被槍傷,還得了一次惡性腫瘤,他那麼大歲數,現在還活著,只是得了老年性癡呆症。是花粉在他身上起了很大作用。武則天,慈禧太后也吃花粉。花粉是植物的精子,它孕育著生命,營養最豐富,在植物裏是最好的東西。大家不要在街上買花粉,街上賣的花粉有硬殼,沒有破壁。破壁要有高科技處理。第二,花粉是野生的,容易污染,要消毒。第三,它是蛋白質,必須脫  敏。花粉必須具備這三條才能用﹕處理、消毒、脫敏。花粉在日本用得最厲害,不管多大年紀的人都用它美容。法國的模特沒一人不用它。文獻記載,花粉治癒率97%。如用花粉治不好,藥也解決不了,最後腎功能衰竭,尿血,然後腎腫瘤。所以要早點治而不要等到腎功能衰竭。還有一個胃腸道紊亂,女同胞多,習慣性便秘。


     很多人吃瀉藥而很容易得直腸癌、結腸癌。花粉有個名字叫腸道員警,吃了花粉以後,員警可以維持腸道秩序。第三它健美,維持體型。


     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,而吃兩條腿的不如吃多條腿的。這個概念在歐洲不一樣,你如果參加宴會,要注意,假如有牛肉,又有豬肉,應該吃豬肉。牛肉的問題太多,第一有瘋牛病,第二有口蹄疫,第三有不良膽固醇。如果有豬肉又有羊肉,吃羊肉;有羊肉又有雞肉,吃雞肉;有雞有魚,吃魚;有魚有蝦,那吃蝦呀。動物越小蛋白越好。國際會議上說跳蚤的蛋白最好。跳蚤別看它那麼小,它可以跳1米多高。


    要是蝦來了我就吃兩口蝦,這兩口比你一肚子牛肉的蛋白都要多。魚容易普及,魚肉蛋白1個小時就能吸收,吸收率為100%,而牛肉蛋白3小時才吸收。魚對老年人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特別合適。當然蝦比魚還好。特別要吃小魚、小蝦,特別要吃全魚(連頭帶尾),因為有活性物質,而且活性物質在小魚、小蝦的頭部和腹部。要買就買小魚小蝦,而且吃全魚全蝦,吃東西要掌握量,不是越多越好。


    要吃7成飽,一輩子不得胃病,吃8成飽最多了,若吃10成飽,那2成沒有用,是廢物。0.618黃金分割﹕副食6主食4;粗糧6細糧4;植物6動物4。


    海藻,而且是螺旋狀的,起名叫螺旋藻。1克等於1000克各種蔬菜的綜合。當時只有皇帝皇后、奧林匹克冠軍吃,別人吃不著。而且是鹼性食品。我告訴大家,日本為什麼是長壽世界冠軍,他們一年消耗500噸螺旋藻, 8克螺旋藻就可以維持生命40天。現在的太空食品,沒有帶包子大餅的,全都是螺旋 藻。它對幾個病特別重要,第一是心腦血管病,它能降血壓、降血脂;第二是糖尿病,這病是缺少蛋白、維生素,很難治癒,螺旋藻能補充維生素,而且螺旋藻的最大優點是使糖尿病人不得合併症,能跟正常人飲食一樣。糖尿病人缺少能量,又不能吃糖,螺旋藻是幹糖,攝入幹糖後就有能量了。糖尿病人血糖不穩定,用螺旋藻後可以逐漸停藥,然後逐漸停螺旋藻,最後拿飲食控制。第三是胃炎、胃潰瘍,螺旋藻有葉綠素,對胃粘膜有恢復作用。第四是肝炎,呼籲每個家庭要注意,最好分餐。注意,很多人看起來是健康的,你看不出他是帶菌者。螺旋藻能使病毒不複製,而且大量氨基酸能使肝細胞恢復。它有膽鹼,能使肝功能恢復,提高免疫功能。螺旋藻還有防輻射作用。蘇聯核電站爆炸時,日本專家去搶救,拿的就是螺旋藻,它抗輻射作用很強。


    女性在電腦前工作的懷孕女子有的4個月後流產,有的生出來的嬰兒象青蛙一樣,輻射帶給人的影響很大。初步判定原因是房屋裝修,而且是甲醛。國際上規定,裝修後的房屋一定要半年後才能入住。房屋裝修對老年人、孕婦、兒童危害最大。各位不要低估輻射。螺旋藻提純後,很純很小一點叫藻複康,它能抗輻射。在電腦前工作的人,可以滴一點藻複康抹上,也可以吃藻複康。它抗輻射、抗腫瘤、抗病毒、抗氧化,而且提高免疫功能。


     我再總結一下,輻射對我們影響很大,但有幾個方法可以預防﹕第一喝綠茶,第二吃青菜、蘿蔔,第三吃螺旋藻,第四吃藻複康。藻複康最好。實在不行就吃青菜蘿蔔。千萬不要把電器放在臥室內。尤其是微波爐對我們危害最大,它7米內對我們都有輻射。而且各種電器不要同時開著。又有電視,又有冰箱,又有微波爐,你就在旁邊做菜,得了癌症很冤枉啊。有氧運動有一個很原則的經驗,千萬不要早上鍛煉。建議大家傍晚鍛煉。


     飯後45分鐘再運動。而且老年人的運動散步就可以了,20分鐘。要想減肥不用這方法,飯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吃2粒到4粒螺旋藻,然後食欲就減退了,而且營養不缺。


     第二是早上起床的時間,國際上規定6點。開窗時間國際上規定9點至11點,下午2點至4點。因為9點以後污染空氣下沉了,污染物質減少了,沒有反流現象。早上起來開窗戶,不要在那裏大喘氣,因為致癌物質、反流物質都跑到你肺裏了,容易得肺癌。


     早上6點至9點是致癌最危險的時候。早起早睡身體好,不能一概而論。你夜裏在家吸了一肚子二氧化碳,呼吸道裏的毒素有100多種,又跑到小樹林裏,樹林裏早上又全是二氧化碳。早上鍛煉,基礎血壓高,基礎體溫高,腎上腺素比傍晚高4倍,有心臟病的人很容易出問題。樹林裏必須到太陽出來,日光跟葉綠素起反應才能產生氧氣。


     樹林裏全是二氧化碳的時候,容易中毒,容易得癌症。黃帝內經裏說“沒太陽不鍛煉”。我建議大家夏天早睡早起,冬天不要早上出去鍛煉,而改為晚上鍛煉。70歲以上的人,慢慢起,先動動胳膊動動腿,再按摩按摩心臟,坐一兩分鐘再起來。這樣沒一個得心臟病的。


     若頭一天晚上沒有睡好就應該午睡。午睡時間是午飯後半小時,而且最好睡一個小時,睡的太長對身體沒有好處。不要蓋大被子。主張10點到10:30睡覺,因為國際會議上定的,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進入深睡眠是最科學的,這就是12點到3點,這3小時雷打不動,什麼也別幹。這3小時是深睡眠。睡前洗個熱水澡,水溫40~50度,這會使睡眠質量高。


     心理狀態不好,那你白吃白鍛煉了。一生氣血流得久慢,生氣容易得腫瘤。


     斯坦福大學做了個很有名的實驗,拿鼻管擱在鼻子上讓你喘氣,然後再拿鼻管放在雪地裏十分鐘。如果冰雪不改變顏色,說明你心平氣和;如果冰雪變白了,說明你很內疚;如果冰雪變紫了,說明你很生氣。把那紫色的冰雪抽出1~2毫升給小老鼠打上,1~2分鐘後小老鼠就死了。別生氣。如果憋不住,別超過5分鐘,超過5分鐘要壞事,血變紫了。這個實驗已經得了諾貝爾?了。


     心理學會提出了5個避免生氣的方法﹕一是躲避;二是轉移,人家罵你,沒聽見;三是釋放,找知心朋友談談,釋放出來,擱在心裏要得病的;四是升華,就是人家越說你,你越好好幹;五是控制,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,就是你怎麼罵我不怕


     忍耐不是目的,是策略。


     國際上有個最新說法,所有動物都沒有笑的功能,只有人類有這個功能。但人類還不好好利用它。古代說﹕笑一笑,十年少。不是指年齡,是指心態。笑口常開,健康常在。


     笑使很多病都不得。第一不得偏頭痛,第二不得後背痛,因為笑的時候微循環旺盛。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。而且性功能不減弱,生殖功能不減弱。經常笑對呼吸道、消化道特別好。每天大笑三次,肚子咕嚕三次,不便秘,不得胃腸道癌症。只有笑才能鍛煉腸胃。笑促進腦下垂體,產生腦內胚,它是天然麻醉劑。你要是得了關節炎別著急,沖著關節哈哈一笑,一會兒就不痛了。


     正常人的眼淚是鹹的,糖尿病人的眼淚是甜的,悲傷的眼淚是苦的,裏面有?、荷爾蒙。長時間不彈”出來會得腫瘤、癌症的。 國際會議上已經給我們提出警告了,喝綠茶,吃大豆,睡好覺,常運動,常歡笑,注意平衡飲食,有氧運動。